•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 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崔建堂, 王峰, 段建国, 赵陕兰, 崔海涛, 崔海曼

崔建堂, 王峰, 段建国, 赵陕兰, 崔海涛, 崔海曼.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3, 33(4): 1-5.
引用本文: 崔建堂, 王峰, 段建国, 赵陕兰, 崔海涛, 崔海曼.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3, 33(4): 1-5.
CUI Jian-tang, WANG Feng, DUAN Jian-guo, ZHAO Shan-lan, CUI Hai-tao, CUI Hai-man. The Sunjiahe Formation of the Xixiang Group, southern Qinling Ranges: SHRIMP zircon U-Pb ag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13, 33(4): 1-5.
Citation: CUI Jian-tang, WANG Feng, DUAN Jian-guo, ZHAO Shan-lan, CUI Hai-tao, CUI Hai-man. The Sunjiahe Formation of the Xixiang Group, southern Qinling Ranges: SHRIMP zircon U-Pb ag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13, 33(4): 1-5.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陕西省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崔建堂(1960-),男,硕士,教授级高工,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534.1

The Sunjiahe Formation of the Xixiang Group, southern Qinling Ranges: SHRIMP zircon U-Pb ag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 摘要: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英安质火山熔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的锆石年龄为814.8±5.2Ma,属于晚青白口世。该年龄为研究南秦岭扬子陆块过渡基底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并为研究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限及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Abstract: The dacitic lavas from the Sunjiahe Formation in the Xixiang Group, southern Qinling Ranges are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lithochemical, REE and Trace element data, and give a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814.8±5.2 Ma which represents the late Qingbaikouan. This age provides a new evidence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ages of the transitional besement of the Yangtze block in southern Qinling Ranges, and the convergence timing of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in the Yangtze block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zone.
  • 青藏高原由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造山带、拉萨地体、羌塘地体以及松潘–甘孜地体,这些地体依次被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ZSZ)、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以及金沙江缝合带(JSSZ)所分隔(Yin and Harrison,2000Zhu et al.,2013)(图1a)。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囊括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羌塘地块南缘和北拉萨地块北缘在内的广大区域(图1b),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宋扬等,2014王立强等,2017高腾等,2019张海等,2023)。随着尕尔穷、嘎拉勒、波龙、多不杂、铁格隆南、拿若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Li et al.,2018伍登浩等,2018孙嘉等,2019高轲等,2023李发桥等,2024),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已成为西藏继玉龙和冈底斯之后的又一重要成矿带,未来找矿潜力巨大。近年来的找矿勘查及研究工作表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重要的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成矿带西段,矿床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王立强等,2017王勇,2020)。前者以北拉萨地块北缘昂龙岗日–班戈岩浆弧内的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为代表,后者以南羌塘地块南缘扎普–多不杂岩浆弧内的多龙矿集区为代表,成矿时代分别集中在晚和早白垩。

    图  1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a)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矿床分布图(b,据Gao et al.,2022修改)
    Figure  1.  Sketch tectonic map of the Qingzang (Tibet) Plateau (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deposits in western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b,modified after Gao et al.,2022)

    得益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革吉县曲隆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的开展,项目组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曲隆地区发现了一批具有成矿潜力的矿点,如:绒庆钼铼矿点、切隆铜金矿点、阿热金矿点等。其中,切隆铜金矿点的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82°56′45″~82°59′19″,北纬31°42′35″~31°43′49″,总面积约1.775 km2,矿体主要赋存于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接触带,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化类型属于夕卡岩型,矿区地表矿化强烈,矿化体东西延伸长,部分夕卡岩中铜品位较高,成矿潜力良好,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夕卡岩–斑岩型铜金(钼)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切隆铜金矿点为新发现的矿点,因此还未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矿物质来源、构造背景、矿床成因等关键问题亟待探讨。S作为一种稳定同位素,对外界物理化学环境极其敏感,可以有效示踪成矿物质来源,被广泛地应用于矿床学研究中(Rye and Ohmoto,1974)。相较于常规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能够精确测定金属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精度更高,数据更为可靠(Pribil et al.,2015)。鉴于此,本研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法开展矿石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研究,旨在约束其成矿物质来源,为矿区成因研究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与同时代的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的异同,以期为区域勘查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大地构造位置上,曲隆地区隶属于中拉萨地体。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显示,区域地层出露有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古近—新近系以及第四系(图2)。石炭—二叠系包括下石炭统永珠组(C1y)、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C2P1l)、下二叠统昂杰组(P1a)和上二叠统下拉组(P2x)。永珠组岩性由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组成;拉嘎组岩性主要为变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泥质条带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昂杰组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等;下拉组岩性以大理岩、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其中,下拉组大理岩为切隆矿区夕卡岩型铜金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侏罗—白垩系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则弄群(J3K1Z),为一套火山岩与沉积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玄武安山岩、砾岩、含砾砂岩等。古近—新近系包括古新统典中组(E1d)和中新统布嘎寺组(N1b)。典中组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布嘎寺组岩性以粗面岩为主。第四系包括早更新统赛利普组(Q1s)玄武岩、更新统洪积、湖积、冰碛物以及全新统洪积、风积物。区域内构造活动强烈,主要发育有南东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如弄琼断裂、切隆断裂、丁纳波断裂、加顿断裂等。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大量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和白垩纪侵入岩。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则弄群,多呈西东—南北向展布;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典中组、布嘎寺组和赛利普组,多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白垩纪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多呈近东西向展布,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其中,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活动与切隆铜金矿点的形成密切相关。

    图  2  曲隆地区区域地质图
    Figure  2.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Qulong region

    切隆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永珠组(C1y)、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C2P1l)、下二叠统昂杰组(P1a)、上二叠统下拉组(P2x)及第四系(图3a)。永珠组仅出露于矿区北西部,岩性以砂岩为主。拉嘎组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昂杰组出露面积较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性主要为钙质粉砂岩、砂岩夹大理岩、泥灰岩等。下拉组出露面积较小,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夹薄层泥灰岩。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按断裂走向可划分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发育于下拉组与昂杰组、拉嘎组接触部位,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北东向断裂位于矿区北东部,发育于永珠组、拉嘎组和昂杰组接触部位。矿区侵入岩十分发育,多呈岩基(二长花岗岩是岩基形式)、岩株、岩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以及少量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

    图  3  切隆矿区地质简图(a)和PM04实测剖面图(b)
    Figure  3.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a) and PM04 measured profile map (b)

    矿区蚀变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化和大理岩化,其中夕卡岩化与成矿最为密切。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矿物间的穿插关系等可将切隆矿区成矿作用划分为进夕卡岩阶段、退夕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氧化阶段。进夕卡岩阶段形成大量石榴子石。石榴子石以半自形–他形粒状形式产出,粒径多在1 mm以上,可见其中裂隙较为发育(图4a)。退夕卡岩阶段主要形成阳起石、绿帘石及少量的绿泥石等矿物。阳起石以放射状集合体形式产出,正交偏光镜下,阳起石干涉色为蓝紫色、褐黄色,局部可见绿泥石化现象(图4b)。绿帘石、绿泥石以脉状形式产出,可见该类型脉体切穿石榴子石现象(图4c)。(石英–)硫化物阶段为矿区主成矿阶段,以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沉淀为特征。氧化阶段主要发育磁铁矿、铜蓝和孔雀石。

    图  4  切隆铜金矿点矿化蚀变特征
    a. 裂隙较为发育的石榴子石;b. 呈放射状集合体形式产出的阳起石;c. 绿帘石−绿泥石脉体切穿石榴子石;d-f. 矿化沿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接触带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g. 黄铜矿被后期的磁铁矿交代成他形不规则状;h. 蓝辉铜矿沿黄铜矿边缘进行交代形成蓝辉铜矿环边;i. 斑铜矿呈他形结晶结构分布在石榴子石颗粒之间;j. 斑铜矿被蓝辉铜矿交代呈交代残余结构;k-l. 铜蓝沿蓝辉铜矿边缘进行交代形成铜蓝环边;m. 镜铁矿呈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n. 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o-p. 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等呈团斑状分布于石榴子石颗粒之间。Grt—石榴子石;Act—阳起石;Chl—绿泥石;Epi—绿帘石;Cp—黄铜矿;Mt—磁铁矿;Dg—蓝辉铜矿;Bn—斑铜矿;Cv—铜蓝
    Figure  4.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in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目前,矿区地表已圈出2条主矿体,矿体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接触带以及下拉组大理岩与拉嘎组碎屑岩接触带附近的夕卡岩中,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体厚度为0.3 m~15 m,走向为南东—近东西向,矿化延伸超过2.5 km(图4d-f)。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黄铁矿、孔雀石和铜蓝,含少量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硅灰石、透辉石、绿帘石、石英等。矿石结构包括半自形–他形结构、反应边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图4g-l)。半自形–他形结构表现为黄铜矿被后期的磁铁矿交代成他形不规则状(图4g)、斑铜矿呈他形结晶结构分布在石榴子石颗粒之间(图4i)、自然金呈半自形粒状结构产于石英脉中(未刊数据);反应边结构表现为少量蓝辉铜矿沿黄铜矿边缘进行交代形成蓝辉铜矿环边(图4h)、少量铜蓝沿蓝辉铜矿边缘进行交代形成铜蓝环边(图4k-l);交代残余结构表现为斑铜矿多被蓝辉铜矿交代呈交代残余结构(图4j)。矿石构造主要为稠密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及团斑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表现为镜铁矿呈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图4m);稀疏浸染状构造表现为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图4n);团斑状构造表现为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等呈团斑状分布于石榴子石颗粒之间(图4o-p)。镜下观察表明,黄铜矿和斑铜矿早于蓝辉铜矿形成(图4h-j),磁铁矿和铜蓝明显晚于黄铜矿、蓝辉铜矿形成(图4g-k),各金属硫化物不存在明显的多世代现象。

    本次用于原位S同位素分析的样品采自矿区地表,均为金属硫化物矿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工作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完成,激光剥蚀系统为NWR FemtoUC飞秒激光系统,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型号为Neptune Plus。激光剥蚀系统使用氦气作为载气,激光能量密度约2.5 J/cm2,分析采用单点模式,采用大束斑(40 μm)和低频率(4 Hz)的激光条件解决分析过程中硫同位素比值的Down Hole分馏效应问题,同时配备了信号平滑装置,确保在低频率条件下获得稳定的信号。质谱仪Neptune Plus由9个法拉第杯和1011欧姆电阻放大器组成,采用L3,C和H3三个法拉第杯同时静态接收32S,33S和34S信号。测试过程中,采用天然黄铁矿标样PPP-1作为外标进行硫同位素质量分馏校正。此外,为了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将实验室内部参考物质天然磁黄铁矿YP136作为质量监控样品。数据处理采用ISO-Compass软件完成(Zhang W et al.,2020)。具体的仪器操作条件和分析测试方法详见Fu et al.(2017)。

    本次对所采集矿石样品中的斑铜矿、蓝辉铜矿和黄铜矿进行了原位S同位素分析,具体测试位置见图5

    图  5  切隆铜金矿点金属硫化物用于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的样品镜下特征及点位分布图
    Bn—斑铜矿;Dg—蓝辉铜矿;Cp—黄铜矿;红圈处代表激光剥蚀位置
    Figure  5.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map of metal sulfides in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for in-situ sulfur isotope testing

    斑铜矿、蓝辉铜矿和黄铜矿原位S同位素分析结果见表1。10件斑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29‰~2.15‰,极差为2.44‰,均值为1.22‰;3件蓝辉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52‰~-0.47‰,极差为0.05‰,均值为-0.50‰;6件黄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22‰~1.67‰,极差为1.45‰,均值为1.11‰。总体来看,斑铜矿、蓝辉铜矿和黄铜矿的δ34SV-CDT值变化范围均较小,具有典型的塔式分布特征(图6),表明矿床的硫源较为单一。一般认为,当硫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状态时,金属硫化物的δ34SV-CDT值按辉钼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辉铜矿的顺序递减(郑永飞等,2000梁清玲等,2015)。在测试的19件样品中,切隆铜金矿点金属硫化物组成显示出δ34S斑铜矿(均值为1.22‰)>δ34S黄铜矿(均值为1.11‰)>δ34S蓝辉铜矿(均值为-0.50‰)的富集规律,与标准的硫同位素平衡交换顺序不一致,表明S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状态,反映出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快速沉淀的特点(江思宏等,2010)。

    表  1  切隆铜金矿点金属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S isotope analysis of metal sulfides in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样品编号 矿物类型 δ34SV-CDT/‰ 样品编号 矿物类型 δ34SV-CDT/‰
    QL-T21-1 斑铜矿 2.15 QL-T4-1 蓝辉铜矿 -0.47
    QL-T21-2 2.13 QL-T4-2 -0.52
    QL-T41-1 1.54 QL-T4-3 -0.52
    QL-T41-2 1.58 QL-T41-3-1 黄铜矿 1.38
    QL-T41-3-2 1.92 QL-T41-5 1.35
    QL-T11-1 0.56 QL-T41-6-1 1.61
    QL-T11-3 0.47 QL-T41-6-2 1.67
    QL-T11-2 0.47 QL-T2-1-1 0.46
    QL-T2-2 -0.29 QL-T2-1-2 0.22
    QL-T41-4 1.6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6  切隆铜金矿点金属硫化物S同位素频率分布直方图
    Figure  6.  Histograms of S isotop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ulfides in ores from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S作为绝大多数矿床中最重要的成矿元素之一,对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沉淀起着重要作用,其同位素常被用来示踪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Ohmoto,1986)。Ohmoto (1972)研究认为,必须根据成矿热液中总硫同位素(δ34S)组成讨论矿床中S的来源;当矿床矿物组合简单且不存在硫酸盐矿物时,硫化物的δ34S值可大致代表成矿热液中总硫同位素(δ34S)组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镜下鉴定,并未在切隆矿区发现石膏、重晶石等硫酸盐矿物,矿床含硫矿物组合以斑铜矿、蓝辉铜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为主。因此,本次所测斑铜矿、蓝辉铜矿和黄铜矿的δ34S值可基本代表成矿热液中总硫同位素(δ34S)组成。自然界中的硫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①幔源硫,其δ34S值接近0,介于-3‰~3‰;②海水硫,以较大的正值为特征,其δ34S值约为20‰;③沉积硫,其δ34S值为较小的负值。切隆铜金矿点19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0.52‰~2.15‰,均值为0.92‰,与幔源硫的范围(-3‰~3‰)一致,表明矿床中的S来源于深部岩浆。野外地质调查显示,切隆矿区发育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矿体的产出严格受下二叠统昂杰组(P1a)与侵位其中的二长花岗岩接触带控制。综上分析,切隆矿区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来源于二长花岗岩。

    尕尔穷、嘎拉勒矿床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最具代表性的晚白垩世(~90 Ma)夕卡岩型铜金矿床,因二者在产出位置、成矿时代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故常被称为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唐菊兴等,2013)。本项目组对切隆矿区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二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脉、闪长质包体)中的锆石和夕卡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系统的U-Pb年代学研究(待发表数据),成矿时代亦为约90 Ma。基于成岩成矿时代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切隆矿区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内的成岩成矿事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1)矿化多产于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的接触带附近;(2)矿区蚀变类型以夕卡岩化为主;(3)矿石具有典型的稠密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和团斑状构造;(4)矿石中发育磁铁矿–黝铜矿–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的中–高温金属矿物组合;(5)矿区出露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介于92 Ma~88 Ma,其中,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90.6±2.6)Ma(待刊数据),这一年龄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内的成矿时代极为接近(89 Ma~87 Ma)。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地质特征对比见表2

    表  2  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地质特征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and the Gaerqiong-Galale ore cluster area
    矿床名称 切隆 尕尔穷 嘎拉勒
    矿化类型 夕卡岩型 夕卡岩型 夕卡岩型
    赋矿地层 下拉组(P2x)大理岩夹薄层
    泥灰岩
    多爱组(K1d)大理岩、灰岩 捷嘎组(K1j)白云岩、
    白云质大理岩
    成矿岩体 二长花岗岩 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围岩蚀变 夕卡岩化、大理岩化 夕卡岩化、大理岩化、
    角岩化、硅化
    夕卡岩化、硅化、大理岩化
    矿石矿物 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
    蓝辉铜矿、孔雀石、铜蓝、
    自然金
    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 自然金、黄铜矿
    脉石矿物 石榴子石、阳起石、硅灰石、
    绿帘石、绿泥石、石英
    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
    石英、绿帘石
    镁橄榄石、透辉石、金云母、
    蛇纹石、透闪石、石榴子石、
    尖晶石、石英
    元素组合 Cu-Au Cu-Au Cu-Au
    成矿时代 90 Ma 87 Ma 89 Ma
    资料来源 项目组待发表数据 李志军等,2011 张志等,201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前人对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S同位素数据,为本文对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的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尕尔穷铜金矿床7件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2.9‰~6.2‰,2件辉钼矿的δ34S值均为1.9‰,7件黄铜矿的δ34S值介于-1.1‰~0.5‰(姚晓峰等,2012白云等,2015);嘎拉勒铜金矿床2件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1‰~1.5‰,12件黄铜矿的δ34S值介于-4.4‰~6‰(宋俊龙等,2015毛敬涛,2016Zhang Z et al.,2020)。切隆铜金矿点10件斑铜矿的δ34S值介于-0.29‰~2.15‰,3件蓝辉铜矿的δ34S值介于-0.52‰~-0.47‰,6件黄铜矿的δ34S值介于0.22‰~1.67‰。根据S同位素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切隆铜金矿点和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大多数集中于-3‰~3‰范围内,均显示出幔源岩浆硫的特征(图7a)。然而,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金属硫化物的δ34S与切隆铜金矿点相比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图7b),暗示其硫源相对复杂,并非单一来源。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的赋矿地层(多爱组、捷嘎组)均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且在尕尔穷矿床中有硫酸盐矿物(硬石膏)的存在,导致部分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呈现较大的正值。而部分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呈现较小的负值主要受多爱组、捷嘎组中有机质的影响,圆笠虫、双壳类、有孔虫等生物碎屑在相关地层中的发现是十分有力的证据之一。综上分析,虽然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同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有相似的围岩岩性条件,但其成矿物质源区存在一定差异,切隆铜金矿点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地层对成矿贡献不大;而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则具有深部岩浆和地层的混源特征。

    图  7  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S同位素组成分布对比图
    Figure  7.  Comparison of S isotop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s between the Qielong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nce and the Gaerqiong-Galale ore concentration area

    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切隆矿区内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90.6±2.6 Ma(待刊发数据),成矿时代属于晚白垩世。近年来,在拉萨地块中北部也报道了大量相似的成矿事件,如:李志军等(2011)报道了尕尔穷铜金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86.79 Ma;张志等(2017)报道了嘎拉勒铜金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88.55 Ma;彭勃等(2019)报道了荣嘎钼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99.7 Ma;黄瀚霄等(2013)报道了色布塔铜钼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88.8 Ma;王保弟等(2013)报道了拔拉扎铜钼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89.6 Ma~88.2 Ma。这些夕卡岩–斑岩型铜金(钼)矿床自西向东分布于拉萨地块中北部,成矿作用均与晚白垩世侵入岩密切相关,表明拉萨地块中北部晚白垩世铜金(钼)成矿事件并不是孤立发生的。项目组未发表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切隆矿区内出露的侵入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Mg#值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组成以明显的正值为主,与拉萨地块中北部同时代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Wang Y et al.,2019),暗示拉萨地块中北部与晚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成矿事件可能形成于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尽管关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闭合时间、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议,但对于拉萨地块中北部和拉萨–羌塘碰撞带自早白垩世晚期进入陆内环境这一观点,已基本达成了共识(Wang Y et al.,2019王欣欣等,2021史仲明等,2023)。已有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沿闭合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Kapp et al.,2007Sui et al.,2013Zhu et al.,2016),地块间的持续碰撞导致地壳增厚(Murphy et al.,1997Volkmer et al.,2007Chen et al.,2017)。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90 Ma),加厚的岩石圈发生拆沉(Yi et al.,2018Liu et al.,2019于云鹏等,2020车旭等,2021),软流圈物质上涌直接接触并不断加热下地壳,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中–酸性岩浆,为切隆铜金矿点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热量、流体、成矿物质等。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在热力梯度、压力梯度等能量的驱使下,沿切隆矿区北西西向断裂侵位于浅地表,冷凝结晶形成石英闪长岩。随着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的进行,携带Cu、Au成矿元素的二长花岗岩岩浆沿矿区北西西向断裂由下向上运移至浅地表,与下拉组大理岩发生热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夕卡岩。与此同时,Cu、Au成矿元素在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沉淀下来并逐渐富集成矿,最终形成切隆铜金矿点。

    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切隆铜金矿点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地层对成矿贡献不大;而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则具有深部岩浆和地层的混源特征。这一差异暗示除深部岩浆外,地层也可为矿床的形成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因此,在该区域后续的找矿勘查工作中,除了要重点关注晚白垩世早期(90 Ma~80 Ma)的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地区,还要注重在这些侵入岩与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接触部位是否存在夕卡岩型矿化。此外,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广泛发育与晚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的夕卡岩–斑岩型铜金(钼)矿床(尕尔穷、嘎拉勒、巴弄坐寺、色布塔、拔拉扎等)(李志军等,2011黄瀚霄等,2013王保弟等,2013张志等,2017Liu et al.,2018Wang Y et al.,2019Zhang Z et al.,2020Dai et al.,2020),暗示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可能保存有完整的斑岩–夕卡岩型成矿系统,在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中应重点查明隐伏岩体的侵位情况,以期探获斑岩型矿体。

    (1)切隆铜金矿点斑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29‰~2.15‰,均值为1.22‰;蓝辉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52‰~-0.47‰,均值为-0.50‰;黄铜矿的δ34SV-CDT值介于0.22‰~1.67‰,均值为1.11‰,反映矿床中的S主要为岩浆来源。

    (2)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具有相似的围岩岩性条件,但其成矿物质源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切隆铜金矿点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地层对成矿贡献不大;而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则具有深部岩浆和地层的混源特征。

    (3)在晚白垩世早期(90 Ma~80 Ma)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地区以及侵入岩与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接触部位寻找斑岩型、夕卡岩型矿床,是切隆铜金矿点对区域找矿最重要的指示。此外,在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中应重点查明隐伏岩体的侵位情况,以期探获斑岩型矿体。

    致谢:样品测试工作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协助,同时,审稿专家和编辑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①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 西藏革吉县曲隆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报告.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0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7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11-11
  • 发布日期:  2013-12-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